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微短剧的片名管理发布了新的指导性意见,强调微短剧片名需富含思想深度,传播正面价值观,严禁使用低俗、恶搞等违反社会道德的名称,避免过度渲染极端情绪和负面内容。
自今年2月总局实施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管理政策以来,行业从业者积极响应,调整创作方向,提升作品的思想文化价值。他们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出一系列受到广泛欢迎的优秀作品。特别是“重点微短剧”在创新和艺术表现上不断突破,许多作品以其富有深意和引人入胜的片名,激发了观众对剧情和片名的双重兴趣。
尽管如此,由平台自审的“其他微短剧”在片名上仍存在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微短剧行业的整体形象,迫切需要整治。据了解,追求流量和利益是部分制作和播出平台在片名上走偏、打擦边球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提示”明确指出,“小程序类微短剧为追求流量效果,片名问题尤为突出,必须予以严格整治”。
为了纠正和遏制部分微短剧在片名上的不当倾向,管理提示对片名审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导向、体例和艺术三个方面。
根据管理提示,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文化价值,与剧情紧密相关,使用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避免使用过长或过于口语化的片名;同时应提升审美价值,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艺术性,避免滥用仿拟、谐音等手法进行恶搞。
此外,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还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针对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的现象,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进行排查清理。
管理提示指出,这些AI“魔改”视频包括将《甄嬛传》变为“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以及孙悟空骑摩托车等荒诞场景。这些视频为了吸引流量,毫无底线地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背道而驰,且涉嫌侵权。
为了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管理提示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各相关省局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限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要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进行严格准入和监看,并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